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均頭國際教育

在智慧面前謙卑受教:猶太教育

猶太人的教育成果舉世聞名。全球1300萬猶太人,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二,卻取得了29%的諾貝爾獎。而且不限於金融家和富商, 也不限於科學家和發明家, 而是分佈在文明的各個領域 : 大衛·李嘉圖、卡爾·馬克思、 愛因斯坦、 弗洛伊德、 畢卡索、 卡夫卡、卓別林、 門德爾松、 普魯斯特、 茨威格、基辛格、巴菲特、比爾·蓋茲……



我們常常倡導,“人,你要認識你自己”這一古希臘教育智慧,對比猶太教育,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歡迎文後留言討論)

千百年來,猶太人惡劣的生存環境、強烈的危機感,鑄就了猶太人特殊的生存智慧。

以色列建國之初首先制定的一部法律就是《義務教育法》,規定5至16歲的孩子必須接受義務教育, 並且到18歲均為免費教育。

深刻地認識到 “教育是創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 , 以色列在艱險的戰爭環境中邊打仗邊建設, 僅用一代人就實現了經濟騰飛, 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發達的現代國家。


-01-

一所小學的教育哲學:

革新、創業精神與創造力


以色列的科教興國是動真的。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來,以色列教育經費投入一直僅次於軍事經費,占GDP8%以上,超過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第五任總統伊扎克·納馮在總統任期屆滿後, 又“屈尊”擔任了政府的教育部長。以色列科研費、 工程師占比世界領先, 每萬人中從事研究開發者達160人,居世界之冠(美國為90人)。人均風險投資也居世界第一,有近4000家高科技公司, 僅列美國之後。政府在各種教育設施上不惜投入巨資。 以色列國土面積2萬平方公里,比大陸北京(1.68萬平方公里)略大,有100多個建築精美的博物館, 1000多家設備齊全的圖書館。


但是,猶太人的才幹與以色列教育是有內在聯繫的兩個話題。國內對大師的誕生,往往偏重對天才兒童的特殊教育。有一則信息說以色列實行天才教育,承認人的巨大差異, 按3%的比例在全國層層選拔出12538個天才兒童,全國有98個特殊教育班、54個天才兒童中心等等。可惜我們無緣考察,不知其詳。


不過可以明確地說, 上述那些輝耀人類星空的大師, 大多不是天才教育的產物——愛因斯坦等甚至是學校教育的失敗者——甚至也不是在以色列接受的教育。

這就說明, 在猶太人整體呈現的教育成就之後, 必有一種我們所不知的、更為深刻的原因, 諸如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 思維模式之類, 構成代代相傳的文明密碼, 在世界範圍內不同國家、 不同境遇的猶太人身上開花結果。


我們訪問了一所特拉維夫附近的小學, 是以前總理沙龍的名字命名的,共600多個學生, 每個班20到30人, 是一所設施齊全、 新建的普通公辦學校。但學校的辦學理念卻十分高拔。

據校長介紹, 其教育哲學是三個原則: 革新、創業精神、創造力。令人感到這似乎應當是大學的教育哲學。




具體地,學校以達·芬奇提出的七原則作為教學方式:


好奇心: 對生活無限的好奇和對知識的無限探索。

論證: 通過經驗、 執著和甘願從錯誤中學習的毅力檢驗知識。

感覺: 不斷提高感覺尤其是視覺的感知能力, 以此作為豐富經驗的手段。

開放: 欣然接受模棱兩可、 悖論和把握不定。

藝術、 科學: 科學與藝術、 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

均衡: 培養優雅與健康的平衡。

聯繫: 認識並理解一切事物及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繫。


這些原則無疑包括了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開放性思維、重視感知、重視科學和藝術、邏輯和想像的平衡等命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猶太人整體教育成功的原因。

但是, 它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體現, 例如創造力的培養, 真的是小學生可以操作的培養目標嗎?


沒想到校長很明確地回答: 通過動手能力的培養, 操作和手工。她不無自豪地介紹了學生通過紙漿手工製作的花盆,加以裝飾美化, 自己種的花。在室外的空地, 也有學生自己種的鮮花和蔬菜。 學校認為無論是學習外語、 烹飪一道美食或者富有效率的工作, 都有助於使人成功。


還是需要到猶太人的文化中, 尋找教育的密碼。 教育在猶太文明中具有一種超然的地位。 古老的拉比格言說 “擁有知識, 就擁有一切” , 說“學習、 學習、 再學習, 是猶太人存活的秘訣” 。視研習為猶太人生命的根河源泉。

“沒有了猶太人的研習, 我們就不可能是猶太人。”


-02-

希臘人學習是為了理解

希伯來人則是為了敬畏


早期的教育是在家庭進行的, 父親具有主要的責任。 這正是希伯倫聖經中稱祭司為 “父” 的由來。 在早期的聖經教育中, 由於書籍極為稀少,主要的媒介是父親而不是典籍, 老師的人格才是學生所讀的文本。而且, 猶太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僅是傳授歷史和道德, 傳遞猶太文明的傳統, 教授“托拉” , 也包括謀生技能。令人驚訝的是, 希伯來文明很早就對智慧與知識有透徹的認識, 將教育視為尋求智慧之路。




-03-

家長的使命:

讓孩子在智慧面前謙卑


此外, 猶太人的教育是一種全民教育, 是人人有份的。 比較而言, 希臘人的博雅教育是只供貴族享用的閒暇教育, 認為從事勞動的下等人不配接受教育。希伯來的思維則“完全沒有這種觀念” 。 這或許就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猶太人的成就如群星閃耀的原因之一。

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 猶太人的智慧也令人矚目。 他們將寫上字母的石板塗上蜂蜜,讓開蒙的孩子舔食,使他們感知“知識是甜蜜的” 。希伯來著名的教育箴言是“教養孩童, 使他們走當行的道, 到老也不偏離。 ”


其中包含了這樣的意義: 家長必須仔細地觀察孩子, 提供機會給每個孩子用創意活出自己的人生。 即幫助孩子去選擇正確的路, 從而使學習成為甘甜可口、充滿驚喜的過程, 使孩子得以 “完成自己的使命” 。


家長需要發現奧秘, 但這個奧秘是在孩子那裡,而不是在家長這裡。

家長的使命並不是告訴兒女應當做什麼、 成為怎樣的人, 而“必須在他們的智慧面前謙卑下來” 。如果在知識和智慧的認知上, 在希伯來文明、希臘文明之外再加入中華文明的視角, 會有什麼樣的發現呢?


回到沙龍小學。在短暫的訪問之後,我們就要離開。美麗堵在校門口,變換著各種“啦啦隊”的舞姿, 熱情洋溢地向我們告別。在這所普通的小學、普通的孩子身上, 我們看到了以色列教育的成功和希望。

文 | 楊東平 摘自《教育家》雜誌2013年7月刊,有刪減。

191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